蜗牛风采网

登录

双11相关文章最新报道

admin 举报

双11相关文章最新报道与最新报道

从2009年11月11日起,淘宝商城开始了促销活动,“双十一”不再是简单的“人工节日”,而是消费者心目中固定消费时间节点的象征。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双十一战线拉长了,预售、全减、养猫、城市赞等各种游戏眼花缭乱,规则更加复杂。《双十一猫》《我被‘双十一’规则逼疯了》等话题都上了热搜榜,话题数居高不下。不可预知的商业套路,——的直播常态化,新的电商模式,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消费观念,成为这个舆论领域热议的焦点。

双十一事件回顾

一、舆论传播概况

1.舆论传播平台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促销”再次来袭,引发全国性的狂欢。事件信息有一万多条,相关信息主要分布在社交平台,占%。“微博”和“微信”社交平台成为双十一活动的重要沟通阵地。其中“双十一”微博话题阅读量和讨论量分别达到90.5亿和1万。“@天猫代言人”、@2020天猫双十一狂欢之夜”、“@天猫”等官方微博发布双十一事件相关游戏和福利彩票,引起网友关注。此外“@威亚”“李佳琪”等头主播也通过微博平台发布了相关产品的预告活动,如“威亚双十一爆款榜”“李佳琪推荐双十一爆款”等微博话题。与此同时,“@努力再努力x”、@华晨宇于、@-李淑昕等明星也纷纷发布博文宣传自己的代言品牌。另外,微博平台一直是电商平台和商家的主战场,也是用户交流分享优惠信息和商家信息的首选平台。与社交平台不同,APP和新闻平台的内容主要是报道双十一后各大平台和品牌的成就。此外,有关直播和物流行业的相关分析文章也引起了部分网友的转发和关注。

2.舆论传播状况

10月20日,“双十一推广”相关活动开始。这期间新闻和APP平台信息量比较少,相关文章主要集中在双十一的购物清单和好东西的推荐上。社交平台的话题主要围绕“双十一产品预售活动”和“双十一开业晚会”展开。这一时期的两个高峰期主要是10月20 -21日和10月31日。20日,微博用户“@天猫代言人”发布了2020双十一的玩法和流程,并表示今年双十一比之前多了三天,引发了阿里官方微博“@盒马”“天猫APP”和天猫商家“@肖鹏汽车”的重新评价,开启了双十一第一波热身赛宣传。随后“@李佳琪”、“@威亚”等主播发布当晚直播通知,微博搜索“威亚双十一爆料榜”、“李佳琪双十一爆料推荐”等相关话题,正式开启双十一狂欢“第一枪”。21世纪以来,各大品牌都加入了双十一营销大军,利用品牌代言人自身的流量和影响力优势进行品牌推广。31日晚,湖南卫视播出天猫双十一开幕晚会,“湖南卫视双十一开幕式阵容”、“双十一开幕式直播”等话题成为舆论焦点。11月1 -3日是预售最后一期的第一波,而“最后付款人”等微博话题异常火爆。

11月4-11日,双十一第二波开始。媒体平台主要关注销售业绩、消费陷阱、平台竞争。社交平台主要涉及产品推广、推广活动、双十一晚会等话题。

从4日到9日,总体趋势相对稳定。LAY、刘欣、YiBo等明星通过微博平台与其代言品牌互动,导致大量粉丝转向好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品牌的曝光度和知名度。此外,《2020 @天猫双十一狂欢之夜》发布双十一晚会抽奖博文,引发大量粉丝积极参与转发,相关舆情迅速传播发酵。除了产品推广,还有一些舆论认为双十一规格越来越复杂,优惠力度不如往年等。《我被双十一套路逼疯》、《我被双十一规则逼疯》等相关话题引发热议。10日晚,天猫、JD.COM、苏宁等平台陆续举办双十一晚会,相关话题点燃舆论场,达到舆论巅峰。话题如“JD。“COM直播超级之夜”、“双11狂欢之夜”、“品多多11.11超级搏击之夜”等都出现在微博热搜上,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11日,各大平台成交量成为公众关注的核心。“@天猫代言人”凌晨发帖称,2020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季实时成交量从11月1日零时突破3723亿,助推舆论持续发酵。此外,JD.COM、苏宁等平台也公布了当天的成绩。此外,押金返还困难、数据虚假、返还时间不合理等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公众的关注。

11月12日至11月13日,双十一相关人气逐渐下滑。除了部分商品的余温、晚会等话题外,“2020天猫双十一总成交量”也成为舆论双11相关文章最新报道焦点,其中除了整合各大平台和商家发布的数据外,也有媒体质疑其真实性。“退数据不扣”、“单卷”等相关观点成为双十一后续舆情的重要线索。此外,微博上“@ VIA VIYAAA”、“@屈臣氏中国”等主播和商家发布的抽奖活动也引发了网友的积极参与,相关信息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舆论来源。

三、舆情话题分析

1.舆情热词图

“双十一”作为一年一度的“剁手节”,一直是消费者发泄购物欲望的好时机。为了吸引消费者,各平台准备了全减、现金装红包、预售等各种游戏,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天猫”,“JD。“COM”和“拼多多”作为活动的主要平台被舆论频繁提及,“星秀猫”、“狂欢之夜”、“现场投递”等平台相关活动也成为舆论流行语。另外,今年的双十一战线被拉长了,“裁缝”成了消费者调侃自己的热词。新浪微博热搜榜上先后出现了“裁缝,你的快递高铁来了”、“裁缝的表情包”等话题。

2.舆论主题分布

在媒体方面,39.6%的媒体不仅传播双十一活动的消息,还在各种平台上传播

、品牌和店铺的双十一战绩进行了报道,如“中国新闻网”文章《三亚国际免税城加入“双十一”消费战》、“央广网”发文《苏宁双十一战报:1110超级买手直播间累计销售破亿》等。

Zx.WnfCW.Cn

还有部分媒体文章关注直播带货营销模式,相关报道占比30.2%。大部分媒体认为今年双十一是直播带货常态化的首个购物节,并对多个运用该模式的商品及行业进行了报道与评析;也有媒体表示直播带货也存在数据造假、产品售后有问题的现象,希望加大直播平台的监管力度。如“”文章《真相:吹出来的业绩、狂“注水”的数据——直播带货流量造假触目惊心》。

16.2%的媒体文章聚焦于双十一物流现状,除了报道铁路部门试点复兴号动车装运快件、快递用工潮、快递业务量骤增等方面外,也对快递量剧增下快递包裹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减塑行动,进行了探讨和评析,如“中国青年报”文章《购物狂欢过后快递包装垃圾何去何从》。

此外,还有部分媒体谈到双十一对拉动内需的经济作用,赞扬双十一的数字经济折射出中国消费力量,相关报道占比7.6%。如“央视网”文章《新闻观察:“双十一”折射中国消费力量》、“”文章《“双十一”带动全球经济共振》等。还有6.2%的其他报道,相关内容主要涉及对当代年轻人过度消费、消费主义问题的关注等,此外,还有媒体提醒网民在购物狂潮下要注意假冒伪劣产品和售后维权问题,如“人民日报”发文《又是“剁手”季,这份防坑指南请收好!》。

网民方面,39.6%的网民主要关注并传播双十一活动情况,讨论并转发优惠攻略、店铺活动消息和明星推广博文,如“星秀猫养猫”“领隐藏优惠券”“双十一购物清单分享”等。

有30.2%的网民分享双十一的购物情况,由于今年有两波付尾款的时间,“定金下的爽,尾款火葬场”的声音不在少数。“尾款人”“吃垚人”等网络新词助推话题热度持续升温。还有网民分享了在李佳琦、薇娅等直播间的购物经历,相关言论如对活动商品的评价、抢货“战绩”分享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话题占比上升。

有21.8%的网民吐槽双十一规则越来越复杂,购物像做“奥数题”,并对零点开启购物狂潮,次日才能退款的规则表示不满,表示自己退款程序还没开始,卖家却已经发货了。“退款”“付尾款后才能退款是否合理”“想退款发现居然发货了”等话题引发网民的热议。

在8.4%的其他网民言论中,有网民注意到快递下沉到各个区点的情况,对今年双十一快递的速度表示满意。也有少数网民提到双十一购物售后问题,希望能够加强平台监管力度,整治不良商家。

数据来源:识微商情

自11月1日至11月11日,双十一品类热度排行前三分别是手机数码类、个护美妆类和食品酒饮类。期间,微博、豆瓣、小红书和哔哩哔哩等平台为双十一活动提供了营销战地。话题“双十一5G手机竞争白热化”“苹果推出首款自研芯片M1”“苹果宣布11月11日再开发布会”等引起网民的热议,为手机数码类产品带来不少热度。双十一期间,个护美妆类产品活动力度大,加上中国美妆市场的庞大容量和市场需求,也让个护美妆类热度居高不下。此外,自媒体和大V的“新机测评”、“好物分享”和“双十一活动福利”等博文视频也大多与手机数码类、个护美妆类和食品酒饮类有关。

四、和往年的区别

1、商家套路

“简单”虽被各家平台标榜为今年双十一的关键词,但“被双11规则逼疯”话题依然登上微博热搜,吐槽双十一将原本清晰明了的条条框框玩成“奥数线索”的言论不绝于耳。从舆论反馈来看,今年的双十一依旧是一场熟悉的,对耐力、脑力的多重比拼。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减价促销外,各大商家和平台在“弯弯绕”的计算规则上下足了功夫。在绝大多数消费者眼中,一张张打折券成为数字“陷阱”、一个个红包规则落地就进“坑”,其表示虽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但获得的实惠却较为有限,甚至还要为产品质量担忧。部分舆论更是将历年来遭遇到的双十一套路汇总,称价格先涨后降、明降暗涨已是商家司空见惯的手法,部分电商以次充好、优劣参半的促销活动才更让人“累觉不爱”。此外,有媒体从利益论角度,分析双十一优惠活动愈发复杂的原因,认为一来价格规则的复杂化可以有效避免同质商品、商家之间的价格战,让消费者不能轻易排除性价比低的商品;二来可以让购买力相对不足的消费者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为双十一和平台方带来不菲的流量和话题热度;最后复杂的商品计算公式也让那些相对时间成本较高、价格敏感度较低的人更愿意以高价购入商品,从而使商家最大限度在不同消费阶层上获取利益。

双十一凝聚起的人气来之不易,商家和平台方都应更待真诚,优惠规则简明、合理,让利折扣大方、真实,不能将原本简单的计算变成商家与顾客“斗智斗勇”的算计,否则,长此以往只会造成多方利益受损。正如“新京报”评论,商家一边生产“矛”,一边生产“盾”,一边打着让利促销的旗号,一边越搞越复杂,往往还要给刷单行业、第三方比价网站等附加产业“充值”,最后弄得顾客很累,商家也很累。

2、直播带货

2020年,直播带货热度不减,众多草根、明星、网红、企业家涌入直播带货,开启全民直播带货时代。今年双十一,直播带货获得了各大平台的重视,成为双十一的主战场。有公开资料显示,淘宝开启双十一预售的当晚(10月20日晚),李佳琦和薇娅各自直播间积累观看人数分别为1.5亿和1.3亿,成交额分别达33亿和35亿,两人直播的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京东直播11月1日0时十秒带货破亿,11月10日20时开启“2020京东直播超级夜”,同时联合快手打造“老铁热爱季”,通过“达人预热+直播接力”的方式,挑战超长直播200小时。苏宁则通过超级秀、超级买手直播、主题直播、品牌直播、厂播、店播、村播等不同类型的直播搭建了全场景直播金字塔。与此同时,AI、AR等虚拟主播也加入直播带货行业。双十一期间,飞利浦、欧莱雅、联合利华、欧舒丹等诸多品牌都使用了AI主播带货,荣耀则连续22天举行了AR虚拟偶像直播大秀。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直播已成为电商等领域的标配,但真人主播成本高、在线时间有限,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主播将会成为很好的替代方案。

随着直播带货的火爆,双十一期间也曝出一系列的行业负面事件,从李佳琦和辛巴就一款按摩椅的价格隔空开怼到李雪琴、杨天真、汪涵等直播时被质疑存在刷量刷单行为,直播带货行业的价格欺诈、数据造假、恶意销售、假货横行等乱象也露出水面。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直播带货种种乱象的背后是资本市场的角逐,头部网红与腰部、尾部网红形成两极分化,让整个行业陷入了病态发展。也有舆论认为,直播带货作为新兴的行业,正处于野蛮生长期,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直播电商行业的平台、经营者与主播的责任界定划分、尺度实用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没有明确,这也是行业乱象频发的一大原因。对此,舆论普遍认为整治行业乱象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直播带货行业的管理和规范。业内专家指出,从监管者角度来看,有关部门和平台要着力强化主播人员素质管理,做好主播人群的背景信息登记核验,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引导和规范化的考评机制,加强网络主播的职业素养和规范意识。同时,因为直播带货涉及信息安全、消费者权益、产品责任等多个方面,业内专家鼓励跨部门联合监管。

3、消费观念

在当下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自带流量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其中,带有自嘲色彩的“尾款人”一词成了各大社交平台流行新梗,调侃之余,其折射的消费观念也再次引发舆论热议。

Zx.WnfCW.Cn

“买到就是赚到”成为众多网络用户内心的真实写照。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消费主义理念的冲击,消费行为在社会经济增长方面提供的助力逐年加大,而以“囤货、享受、超前”为核心的新消费观念也取代传统消费观念,成为民众消费行为的主导,这一现象在近年来“定金预售+尾款结算”消费模式兴起的双十一活动中尤为明显。在学者眼中,消费观念的变更是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挖潜庞大内需、打造“新型消费”的重要助力。部分观点指出今年双十一海量热销的产品中,既包括侧重数量、对价格敏感的生存型消费品,也包括高品质、个性化的享受型、改善型消费品,都是各大品牌探索扩大内需、迎合消费观念更替的有益实践,这一过程将能够同时激活多类型需求,最大程度释放社会消费能量。此外,也有媒体引用第三方机构数据,分析称双十一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已成为一个提升社会生产能力的巨大发动机,而这也是消费观念转换带给经济促进作用的直观体现。

如果说双十一再创新高的销售额是对内需与经济的拉动,那么“尾款人”则反映了舆论对消费者把控消费行为的担忧。从绝大部分网民的吐槽和调侃中不难看出,整个社会尤其是“90后”“95后”的消费欲望不断膨胀,而在新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即使部分年轻人的消费能力无法满足其欲望,也会因为冲动或跟风背上大笔“尾款”或负债。对此,部分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认为,时间跨度拉大的预售活动及“定金+尾款”的付款模式折射的是商家、资本对超前消费观念的推崇,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年轻人的消费恶习,增大了其负债额度和还债压力,长此以往反而会降低他们的生活幸福感。部分舆论也根据近年来相关媒体报道,指出个别年轻人因超前的消费观念深陷债务危机,轻则加大日常生活的压力,重则酿成一个家庭悲剧的例子不在少数,表示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要树立合理消费观念、充分考虑消费能力,避免过度消费埋下隐患,不要花明天的钱在今天享受,却让后天承担加倍的痛苦。

五、舆论关注人群

1、关注人群构成

在参与双十一相关信息讨论的博主中,以草根群体(普通+达人)最多,占比达89.9%。双十一作为一年一度的大型购物节,各平台通过双十一红包满减攻略、商家预售活动、知名主播直播间的独家优惠、“星秀猫”拉人等活动营销方式,从消费者社交关系入手,带动广大消费者参与其中。其次为认证用户群体(名人+团体+企业+政府+其他),占比10.1%。媒体官微如“@央视新闻”“@央视财经”等发布“双十一有哪些坑”“第三产业疯狂触网‘双十一’,‘服务’卖爆了!”的相关博文,加上名人博主参与事件讨论并传播,进一步带动了普通网民对双十一促销活动的讨论。

2、关注人群发文习惯

在2020年双十一促销活动的相关讨论中,原帖信息占比16.3%,主要为媒体、自媒体和个人大V发布的“双十一最全攻略”、“双十一节目晚会单”、“薇娅直播间爆款清单”等相关博文;83.7%的网民通过转发和评论参与相关话题讨论和博文抽奖福利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双十一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3、关注人群地域分布

无负面舆情 发现和处置舆情

舆论热点

复杂的购物规则隐含着商家和平台的营销手段

今年“双11”的哨声提前响起,推广战线拉长。预售、穗、全减、现金满红包、购物津贴、积分兑换金额、首付直减等各种游戏层出不穷,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在买买中不断购买。微博热搜上发布了“我被‘双十一’规则逼疯了”“借我一份双十一购物车”等话题。

针对这一现象,一些媒体呼吁企业提供更真诚的购物折扣。据Banyuetan.com介绍,尽管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在今年“双11”启动仪式上表示,他们将通过多种措施简化购物规则,但从网民的预售购物体验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双11”的新鲜玩法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消费体验基础上,而不是一味追求噱头,这样会增加消费者负担,失去潜在用户,最终得不偿失。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还是希望购物可以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更容易省钱。

Zx.WnfCW.Cn

11月4日,网易YEATION在微博上宣布,倡导过度消费、醉心销售数码产品的是“双11”,不会玩复杂的优惠游戏,只做全年最大的补贴。网易YEATION的“逆行”引发热议,微博上也贴出了相关话题。但很多声音指出,此举可能与“诚意”无关。网易YEATION此举是“年度最佳反向营销”,弥补其流量不足的不足。

对此,中国消费网认为,即使网易YEATION所谓退出“双11”实际上是变相炒作,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踩刹车给电商嘉年华推广降温,电商平台和电商企业也要反省和检讨自己的推广政策是否真的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否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尊重。

复杂购物规则背后的价格是“斤”,引人注目

从根本上说,“双11”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是价格低廉。但在“双11”中,很多网友发现存在“假打折”等问题,表明商品价格先涨后跌,让消费者感叹“以为剪了‘羊毛’,其实是剪了‘韭菜’”。

Zx.WnfCW.Cn

“先涨后跌”等复杂的定价策略可能会导致误导或欺诈。就误导消费者而言,该报。com认为,在平台商家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低价竞争可能无法保证收益,而价格混淆的设置,通过增加消费者计算真实价格的难度,可以有效吸引消费者在自己的店铺购买商品。复杂的规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平台为用户增加的额外游戏规则也是对商家利润的加码。中国经济网认为,如果促销优惠规则的设计比较复杂,会使消费者更难准确把握规则,从而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的优惠利益低于平台推广的优惠利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误导作用,愚弄消费者,违背商业诚信原则。一些专家还指出,增加价格计算的复杂性实际上可以帮助企业隐藏产品的真实质量和价值。

10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明确禁止价格欺诈、虚假宣传、冒领奖金等有奖欺诈销售行为。并明确指出,经营者应宣传促销规则、促销期限和不利于消费者的限制性条件,以充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除了要求相关责任方进一步加强自律监管外,还应摆脱“低价预期”,共同努力,使“双11”购物从“价格战”过渡到“价值战”,从而推动电子商务走出“低价竞争”的怪圈,走上“优质竞争”的良性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复杂购物规则暴露大数据“杀人”问题

有声音指出了复杂购物规则背后的“数据扼杀”、“价格歧视”等隐患。一些专家对这一现象发表了看法。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的沈浩教授介绍,消费领域大数据的扼杀本质上指向“个性化推荐算法”。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表示,如果企业在销售时明确标注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平合理的。但很明显,消费者受到了不同的对待,即有扼杀大数据的嫌疑,从本质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央视认为,消费者无疑是鱼,技术是中性的,需要严厉打击的是技术背后的个别奸商的贪婪。

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第三章指出,互联网平台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技术优势实施的一些交易行为,也应警惕其是否构成“交易条件相同、无正当理由的交易对方”实行差别待遇,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换句话说,大数据是“熟”的,或者说是公认的垄断。

“裁缝”引发的消费主义讨论

Zx.WnfCW.Cn

在“双11”期间,新近流行的“工人”逐渐把“庚欣”——延伸为“最后付款”,即支付了大量商品押金而欠下一屁股“最后付款”的人。11月1日凌晨,各大电商平台的最后一笔支付开始启动,“冲向最后一笔支付”热搜,读者超过1.3亿。“最后一个人”构成了年轻人打破时空格局的独特身份,导致对年轻人分化的评价,也隐含着超前消费等隐患。

一些媒体认为,“最后的付款人”可能只是“被困”在消费主义中。据《北京日报》客户介绍,每日网购退货率为10%,在“双11”期间可达30%。“冲动消费”是退货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有必要警告冲动消费的“剁党”和“尾巴付款人”,真正的储蓄不是盲目消费。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双11”,也不是“我消费,所以我在这里”,而是更正常更划算的消费。钛媒APP指出,“尾钱人”的流行是业务驱动,复杂的规则辅以数据和算法,个人难免受困。

但是,也有为“消费”正名的声音。据新京报网报道,“劳动人民”和“付费人民”主要是年轻人,很难将消费的维度与这一代年轻人的自我实现分开。“最后一个人”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追求,但经济能力还是不轻,所以他仔细算了算,研究了“双11”套路。但是对年轻人有一个隐藏的评估:他们还在上升,所以他们在隐藏自己的时间,等待积累财富。这样的现实理性和自信,永远

归是乐观的信号。

小额贷款产品或助推超前消费行为

伴随着阿里暂缓上市,也有声音指出小额贷款产品助推了青年人的超前消费。2019年支付宝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6500万。证券时报网认为,“90后”的超前消费已经非常普遍。花呗、借呗、微粒贷、白条等现金贷和消费贷产品的服务对象是大量没有充足偿还能力的年轻人;并且,金融科技公司更加依赖交易、物流等行为数据,缺乏对还款能力的有效评估,过度授信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使得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容易陷入债务陷阱。

针对此类现象,11月3日央行与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将对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监管升级,收紧融资杠杆和放贷杠杆。此举有可能控制小额贷款规模,以达到拧紧超前消费“水龙头”的作用。

“双11”未开始,快递行业厮杀先行

今年“双11”提前发力,快递行业似乎也借助电商平台迎来利好时代,不少网民发现今年“双11”快递更快了,#想退款发现居然发货了##今年双十一快递有多快#等话题引发热议。疫情之后我国经济复苏,越来越多人加入“尾款人”大军,但快递加快背后仍有快递行业恶性竞争难题。

有媒体注意到快递行业逐底竞争和行业垄断等问题。10月19日,韵达在内网发布了《关于全网禁止代理极兔业务的通知》,正式封杀极兔。另有多家通达系加盟商透露,此前,申通、圆通已发布类似通知。#韵达申通圆通联手封杀极兔快递##两通一达联手封杀极兔快递#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不少媒体注意到,快递行业近年已形成较为稳定市场划分形势,拼多多是极兔快递在国内的主要客户之一,认为此事件背后原因系阿里对拼多多的“围剿”。据21经济网,此番围堵系是源于快递行业的业绩压力。据国家邮政局数据,9月,全行业完成快递业务量亿件,同比增长44.6%,各家公告显示,同期,顺丰、韵达、申通、圆通分别完成件量7.3、14.6、8.6、12.2亿件,同比增速分别为60.4%、64.9%、18.6%、50.2%,顺丰和韵达持续领跑,通达系分化显著。

尽管针对价格战的“围剿”已经开始,快递业价格战已打响,无法立即叫停。据公号“南风窗”,韵达、圆通和申通三家快递的九月单价收入同比下降20%至30%左右,而顺丰的单票收入也同比下降15%左右。在价格战严重的地区甚至到了快递公司“派一单,赔一单”的局面,比如义乌。据《工人日报》,有数据显示,快递行业毛利率已从2007年约30%的水平,下滑到目前的5%~10%。

快递业价格战下的快递员和消费者福利

快递行业恶性竞争下,快递员的福利也受到关注。据界面新闻网,快递行业缺人严重,49万人临时补位,部分原因系行业的恶性价格战下快递员的每单提点也降低,加班问题严重。据《工人日报》,10月末南宁当地就已有媒体报道称,各大公司的快递小哥开始出现“辞职流”,原因系快递行业目前的降薪潮。快递员职业压力受到舆论关注。微博话题#西安一快递小哥暴力摔快递#引发网民关注,原因系该快递小哥压力太大导致情绪不好,事后也已经道歉。对此,公号“南风窗”认为,快递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来“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行业。良性的商业竞争,绝不应以牺牲人本为代价,挤压一线员工的生存空间。

快递员高压的后果最终可能转嫁到员工和消费者身上,不少消费者反映快递服务差、丢件、包裹在网点无人分拣等问题,而消费者投诉又会进一步扣除快递员的工资。一个“打工人”的压力在网络上引发共鸣,一方面或因不少网民都遇到过暴力投递问题,另一方面或体现出快递员压力过大并非孤例。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当考虑介入,完善行业规范,引导合理竞争,保障各方权益。

舆情研判

1、“双11”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已经成为一段时间内的舆情话题土壤。从热点新闻来看,“双11”抢跑刚开始时,主要受到关注的话题是“双11”预售开始和其复杂规则,但逐渐有媒体发现复杂性规则背后涉及是商家促销套路,而部分定价变化存在误导甚至涉嫌欺诈消费者问题。并且,随着“双11”的进展,“狂欢”背后的直播行业的乱象、消费者其他权益等问题持续受到关注。

双11相关文章最新报道与最新报道

2、“双11”相关舆情中,“尾款人”和快递员群体受到关注。这既是因为这两个群体与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有此前热点事件热度延续的因素。一方面,借着此前“打工人”的火爆,网民被引发了“打工人”身份认同的同时,媒体和商家也沉迷“玩梗”“造梗”,一系列包括“尾款人”在内的热词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新经济下的灵活就业形式逐渐“常态化”,加之“双11”前的“内卷”引发的行业竞争思考和外卖骑手境遇等热点事件,快递行业和快递员也逐渐“破圈”进入大众视野。

3、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是,上述热点事件暴露了一部分问题的同时,有关部门的行动也越来越迅速,并进入网民视野。比如,针对大数据“杀熟”、“双11”消费和价格陷阱、直播平台数据造假、网络小额贷款等问题,都有相关的风险提示或政策意见征集和发布。之后,有关部门可以重点关注快递行业的竞争和快递员福利问题。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责任编辑:牛小玉

下一篇:348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听见这个时代的声音

相关阅读

  • 双11不断刷新纪录 老字号让消费者的购物车有更多新选择
  • 阿里送药怎么送 阿里巴巴双11成交额
  • 无负面舆情 发现和处置舆情
  • 简短会议新闻稿范文 课题新闻稿
  • 五条丨是什么品牌 福建十大特色产业
  • 今年广东家电出口海外“爆单” 小家电出口“爆单”了最新资讯牌子相关报道 订单多到“不敢接”
  • 双11相关文章最新报道
  • 标签: #双11相关文章最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