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风采网

登录

无负面舆情 发现和处置舆情

admin 举报

无负面舆情 发现和处置舆情

舆论热点

复杂的购物规则隐含着商家和平台的营销手段

今年“双11”的哨声提前响起,推广战线拉长。预售、穗、全减、现金满红包、购物津贴、积分兑换金额、首付直减等各种游戏层出不穷,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在买买中不断购买。微博热搜上发布了“我被‘双十一’规则逼疯了”“借我一份双十一购物车”等话题。

针对这一现象,一些媒体呼吁企业提供更真诚的购物折扣。据Banyuetan.com介绍,尽管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在今年“双11”启动仪式上表示,他们将通过多种措施简化购物规则,但从网民的预售购物体验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双11”的新鲜玩法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消费体验基础上,而不是一味追求噱头,这样会增加消费者负担,失去潜在用户,最终得不偿失。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还是希望购物可以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更容易省钱。

zx.WNFCW。cn

11月4日,网易YEATION在微博上宣布,倡导过度消费、醉心销售数码产品的是“双11”,不会玩复杂的优惠游戏,只做全年最大的补贴。网易YEATION的“逆行”引发热议,微博上也贴出了相关话题。但很多声音指出,此举可能与“诚意”无关。网易YEATION此举是“年度最佳反向营销”,弥补其流量不足的不足。

对此,中国消费网认为,即使网易YEATION所谓退出“双11”实际上是变相炒作,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踩刹车给电商嘉年华推广降温,电商平台和电商企业也要反省和检讨自己的推广政策是否真的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否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尊重。

复杂购物规则背后的价格是“斤”,引人注目

从根本上说,“双11”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是价格低廉。但在“双11”中,很多网友发现存在“假打折”等问题,表明商品价格先涨后跌,让消费者感叹“以为剪了‘羊毛’,其实是剪了‘韭菜’”。

“先涨后跌”等复杂的定价策略可能会导致误导或欺诈。就误导消费者而言,该报。com认为,在平台商家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低价竞争可能无法保证收益,而价格混淆的设置,通过增加消费者计算真实价格的难度,可以有效吸引消费者在自己的店铺购买商品。复杂的规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平台为用户增加的额外游戏规则也是对商家利润的加码。中国经济网认为,如果促销优惠规则的设计比较复杂,会使消费者更难准确把握规则,从而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的优惠利益低于平台推广的优惠利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误导作用,愚弄消费者,违背商业诚信原则。一些专家还指出,增加价格计算的复杂性实际上可以帮助企业隐藏产品的真实质量和价值。

10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明确禁止价格欺诈、虚假宣传、冒领奖金等有奖欺诈销售行为。并明确指出,经营者应宣传促销规则、促销期限和不利于消费者的限制性条件,以充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除了要求相关责任方进一步加强自律监管外,还应摆脱“低价预期”,共同努力,使“双11”购物从“价格战”过渡到“价值战”,从而推动电子商务走出“低价竞争”的怪圈,走上“优质竞争”的良性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复杂购物规则暴露大数据“杀人”问题

有声音指出了复杂购物规则背后的“数据扼杀”、“价格歧视”等隐患。一些专家对这一现象发表了看法。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的沈浩教授介绍,消费领域大数据的扼杀本质上指向“个性化推荐算法”。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表示,如果企业在销售时明确标注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平合理的。但很明显,消费者受到了不同的对待,即有扼杀大数据的嫌疑,从本质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央视认为,消费者无疑是鱼,技术是中性的,需要严厉打击的是技术背后的个别奸商的贪婪。

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第三章指出,互联网平台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技术优势实施的一些交易行为,也应警惕其是否构成“交易条件相同、无正当理由的交易对方”实行差别待遇,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换句话说,大数据是“熟”的,或者说是公认的垄断。

“裁缝”引发的消费主义讨论

在“双11”期间,新近流行的“工人”逐渐把“庚欣”——延伸为“最后付款”,即支付了大量商品押金而欠下一屁股“最后付款”的人。11月1日凌晨,各大电商平台的最后一笔支付开始启动,“冲向最后一笔支付”热搜,读者超过1.3亿。“最后一个人”构成了年轻人打破时空格局的独特身份,导致对年轻人分化的评价,也隐含着超前消费等隐患。

一些媒体认为,“最后的付款人”可能只是“被困”在消费主义中。据《北京日报》客户介绍,每日网购退货率为10%,在“双11”期间可达30%。“冲动消费”是退货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有必要警告冲动消费的“剁党”和“尾巴付款人”,真正的储蓄不是盲目消费。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双11”,也不是“我消费,所以我在这里”,而是更正常更划算的消费。钛媒APP指出,“尾钱人”的流行是业务驱动,复杂的规则辅以数据和算法,个人难免受困。

但是,也有为“消费”正名的声音。据新京报网报道,“劳动人民”和“付费人民”主要是年轻人,很难将消费的维度与这一代年轻人的自我实现分开。“最后一个人”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追求,但经济能力还是不轻,所以他仔细算了算,研究了“双11”套路。但是对年轻人有一个隐藏的评估:他们还在上升,所以他们在隐藏自己的时间,等待积累财富。这样的现实理性和自信,永远

归是乐观的信号。zx.WNFCW。cn

小额贷款产品或助推超前消费行为

伴随着阿里暂缓上市,也有声音指出小额贷款产品助推了青年人的超前消费。2019年支付宝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6500万。证券时报网认为,“90后”的超前消费已经非常普遍。花呗、借呗、微粒贷、白条等现金贷和消费贷产品的服务对象是大量没有充足偿还能力的年轻人;并且,金融科技公司更加依赖交易、物流等行为数据,缺乏对还款能力的有效评估,过度授信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使得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容易陷入债务陷阱。

zx.WNFCW。cn

针对此类现象,11月3日央行与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将对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监管升级,收紧融资杠杆和放贷杠杆。此举有可能控制小额贷款规模,以达到拧紧超前消费“水龙头”的作用。

“双11”未开始,快递行业厮杀先行

今年“双11”提前发力,快递行业似乎也借助电商平台迎来利好时代,不少网民发现今年“双11”快递更快了,#想退款发现居然发货了##今年双十一快递有多快#等话题引发热议。疫情之后我国经济复苏,越来越多人加入“尾款人”大军,但快递加快背后仍有快递行业恶性竞争难题。

有媒体注意到快递行业逐底竞争和行业垄断等问题。10月19日,韵达在内网发布了《关于全网禁止代理极兔业务的通知》,正式封杀极兔。另有多家通达系加盟商透露,此前,申通、圆通已发布类似通知。#韵达申通圆通联手封杀极兔快递##两通一达联手封杀极兔快递#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不少媒体注意到,快递行业近年已形成较为稳定市场划分形势,拼多多是极兔快递在国内的主要客户之一,认为此事件背后原因系阿里对拼多多的“围剿”。据21经济网,此番围堵系是源于快递行业的业绩压力。据国家邮政局数据,9月,全行业完成快递业务量亿件,同比增长44.6%,各家公告显示,同期,顺丰、韵达、申通、圆通分别完成件量7.3、14.6、8.6、12.2亿件,同比增速分别为60.4%、64.9%、18.6%、50.2%,顺丰和韵达持续领跑,通达系分化显著。

无负面舆情 发现和处置舆情

zx.WNFCW。cn

尽管针对价格战的“围剿”已经开始,快递业价格战已打响,无法立即叫停。据公号“南风窗”,韵达、圆通和申通三家快递的九月单价收入同比下降20%至30%左右,而顺丰的单票收入也同比下降15%左右。在价格战严重的地区甚至到了快递公司“派一单,赔一单”的局面,比如义乌。据《工人日报》,有数据显示,快递行业毛利率已从2007年约30%的水平,下滑到目前的5%~10%。

快递业价格战下的快递员和消费者福利

快递行业恶性竞争下,快递员的福利也受到关注。据界面新闻网,快递行业缺人严重,49万人临时补位,部分原因系行业的恶性价格战下快递员的每单提点也降低,加班问题严重。据《工人日报》,10月末南宁当地就已有媒体报道称,各大公司的快递小哥开始出现“辞职流”,原因系快递行业目前的降薪潮。快递员职业压力受到舆论关注。微博话题#西安一快递小哥暴力摔快递#引发网民关注,原因系该快递小哥压力太大导致情绪不好,事后也已经道歉。对此,公号“南风窗”认为,快递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来“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行业。良性的商业竞争,绝不应以牺牲人本为代价,挤压一线员工的生存空间。

快递员高压的后果最终可能转嫁到员工和消费者身上,不少消费者反映快递服务差、丢件、包裹在网点无人分拣等问题,而消费者投诉又会进一步扣除快递员的工资。一个“打工人”的压力在网络上引发共鸣,一方面或因不少网民都遇到过暴力投递问题,另一方面或体现出快递员压力过大并非孤例。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当考虑介入,完善行业规范,引导合理竞争,保障各方权益。

zx.WNFCW。cn

舆情研判

1、“双11”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已经成为一段时间内的舆情话题土壤。从热点新闻来看,“双11”抢跑刚开始时,主要受到关注的话题是“双11”预售开始和其复杂规则,但逐渐有媒体发现复杂性规则背后涉及是商家促销套路,而部分定价变化存在误导甚至涉嫌欺诈消费者问题。并且,随着“双11”的进展,“狂欢”背后的直播行业的乱象、消费者其他权益等问题持续受到关注。

2、“双11”相关舆情中,“尾款人”和快递员群体受到关注。这既是因为这两个群体与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有此前热点事件热度延续的因素。一方面,借着此前“打工人”的火爆,网民被引发了“打工人”身份认同的同时,媒体和商家也沉迷“玩梗”“造梗”,一系列包括“尾款人”在内的热词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新经济下的灵活就业形式逐渐“常态化”,加之“双11”前的“内卷”引发的行业竞争思考和外卖骑手境遇等热点事件,快递行业和快递员也逐渐“破圈”进入大众视野。

3、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是,上述热点事件暴露了一部分问题的同时,有关部门的行动也越来越迅速,并进入网民视野。比如,针对大数据“杀熟”、“双11”消费和价格陷阱、直播平台数据造假、网络小额贷款等问题,都有相关的风险提示或政策意见征集和发布。之后,有关部门可以重点关注快递行业的竞争和快递员福利问题。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责任编辑:牛小玉

下一篇:348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听见这个时代的声音

相关阅读

  • 双11不断刷新纪录 老字号让消费者的购物车有更多新选择
  • 阿里送药怎么送 阿里巴巴双11成交额
  • 简短会议新闻稿范文 课题新闻稿
  • 双11相关文章最新报道
  • 双11相关文章最新报道
  • 简短会议新闻稿范文 课题新闻稿
  • 无负面舆情 发现和处置舆情
  • 标签: #双11相关文章最新报道